内伤发热中医用药思路
清热解毒选用具有解毒作用的清热药物来治疗外感发热,此法为治疗外感发热的主法,可应用于外感发热的各个阶段,是顿挫热毒,防止传变的关键,也是退热保阴的重要措施。此法常与清脏腑、除湿、凉血等法配合应用。
此法是中医最常用的退热法,是通过使用寒凉(甘寒或苦寒)的药物来达到退热之目的。此法主要可用于治疗以下几种类型的发热患者:①发热而不恶寒的热盛津伤者。此类患者症见高热不退,汗出较多,口渴喜冷饮,脉象洪大而数。
在治疗上,实热宜泻,虚热宜补。属实者,宜以解郁、活血、除湿为主,适当配伍清热。属虚者,则应益气、养血、滋阴、温阳,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,其余均应以补为主。对虚实夹杂者,则宜兼顾之。
内伤发热的文献摘要
『One』, 原书主治《金匮要略·妇人杂病脉证并治》:“妇人年五十所,病下利数十日不止。暮即发热,少腹里急,腹满,手掌烦热,唇口干燥,何也?师日:此病属带下,何以故?曾经半产,瘀血在少腹不去。
『Two』, ”《中藏经·死脉》:“温病发热甚,脉反小者死。”《感温热篇》:“温邪上受,首先犯肺,逆传心包。
『Three』, (5)内容基本一致的英文摘要。(四)关键词(key words)关键词是表达科技文献的要素特征,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或词组。主题词是规范化的关键词,关键词是具有灵活性和广泛性的自由语言。
『Four』, 引言:引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、目的和意义,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,为后续研究内容做铺垫。在撰写引言时,应该明确提出研究问题,并简明扼要地阐述研究背景和目的,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空白。
『Five』, 原书主治①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9:“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,此胆寒故也,此药主之。又治惊悸。
『Six』,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,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,即不阅读全文,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。摘要不容赘言,故需逐字推敲。内容必须完整、具体、使人一目了然。
治疗内伤发热阴虚发热证的代表方是
【答案】:C 阴虚发热证之内伤发热是因阴虚阳盛,虚火内炽导致的,治疗应首选清骨散滋阴清热(C对)。六味地黄丸滋阴固肾,为肾阴亏虚之消渴的代表方(A错)。
根据患者午后潮热,手足心热,辨病为内伤发热,兼见心烦少寐,颧红盗汗,口干咽燥,舌红少苔,辨证为阴虚发热证,方选清骨散加减。
【答案】:A 内伤发热属阴虚证,治当滋阴清热,方用清骨散加减。清骨散清虚热,退骨蒸,主治肝肾阴虚,虚火内扰证。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,主治肝肾阴虚证。一般不用于阴虚发热病的治疗。
内伤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
『One』, 内伤发热一般起病较缓,病程较长,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。气滞、血瘀、痰湿郁结,壅遏化热,以及气、血、阴、阳亏虚发热,是内伤发热的两类病机。前者属实,后者属虚。在治疗上,实热宜泻,虚热宜补。
『Two』, .内伤发热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均以发热为主症,故须加以鉴别。可从病因、病程、热势及伴发症等方面进行鉴别。
『Three』, 外感发热,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;内伤发热,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,导致阴阳失调,气血虚衰所致。
『Four』, 诊断依据: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;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;病程一般3-7日。鉴别诊断:(1)时行感冒:呈流行性,传染性,突然起病,恶寒、发热(多高热),病情较普通感冒重。
『Five』, 感冒和发烧是两个不一样的东西,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,又称普通感冒。发烧则就是一般认为当口腔温度高于35 ℃,腋窝温度高于37℃,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℃以上,即为发烧。